授课专家
Filipe Abdall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郭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何建华(南京大学)
皮石(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邵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王少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吴普训(湖南师范大学)
于浩然(厦门大学)
张鹏杰(上海交通大学)
宇宙学前沿讲座
蔡岳霖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粒子的性质与探测:挑战、现状与未来展望
暗物质粒子的本质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大难题。尽管已有确凿的引力证据支持其存在,但由于缺乏关于其粒子特性(如质量和相互作用形式)的直接信息,迫使实验探测不得不在横跨1e−22 eV至1e15 GeV的极端参数空间内开展多路径探索。然而,无论是传统的WIMP探测器接近本底噪声极限,还是极轻轴子的搜索面临量子技术瓶颈,实验结果始终未能提供足够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争议性信号(如银河中心GeV超、反质子超等)始终在统计显著性边缘徘徊。这种“无冲突即无进展”的僵局,正推动研究方法从单一粒子假设向多信使交叉验证转型。本讲座将首先探讨如果暗物质并非粒子的假设,以强调探索暗物质粒子特性的必要性。接着,将回顾过去40年暗物质探测的历程——从偏重WIMP探测的初期进展,到“WIMP恐慌”的爆发,再到近10年来各种创新搜寻策略的出现。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多信使、多波段数据和精确测量实验,跨越从低质量到高质量的暗物质范围(涉及超过30个数量级),并重点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
胡彬 (北京师范大学):引力波源成团性分析的多信使方法
第三代引力波探测项目有能力探测到数万个致密天体并合事例产生的引力波辐射,其中大部分为无法测量红移的双黑洞并合事例。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星系巡天的光学观测通过统计的相关性分析来获得红移信息。本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引力波源的成团性红移测量方法以及该数据的宇宙学应用。
魏俊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暂现源宇宙学与基本物理检验
高能暂现源涵括引力波电磁对应体、伽马射线暴、快速射电暴等目前在国际上属于研究热点的高能爆发现象。作为发生在宇宙学距离的恒星级爆发事件,高能暂现源为我们提供了独立测量宇宙演化历史的新途径,还为我们提供了检验相对论基本假设和探索新物理的理想天然实验室。本讲座将详细介绍暂现源宇宙学和基本物理检验的最新研究进展。
易竹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暴胀模型与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形成于宇宙极早期,源于高密度区域吸引周围的物质坍缩而成。它不仅可以解释某些引力波的来源,还被认为是重要的暗物质候选者。暴胀时期产生的原初标量扰动为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初始条件,同时也能促成这些高密度区域的产生。伴随着原初黑洞的形成,较大的标量扰动还能诱导次级引力波,其频率范围分布广,是一类重要的宇宙学起源的引力波随机背景。本讲座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暴胀模型来产生原初黑洞和标量诱导引力波,同时利用原初黑洞和标量诱导引力波来限制暴胀模型。
宇宙大尺度结构前沿讲座
陈坤全 (中山大学):DES进展
郜青 (西南大学):宇宙学零检验
王钰婷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DESI最新结果
姚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弱引力透镜与S8问题
张乐 (中山大学): 21cm数据处理与SKA数据挑战